抚州弑师案反思:呼唤批评的艺术走上前台
前不久,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称,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在上课时间玩手机,被老师没收,在办公室谈话时,学生因无法接受而拿起水果刀刺向老师,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那间办公室里,师生间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今天已无从考证。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教育,失败到老师不仅没有师道尊严,而且连生命的保障都没有了。在这里,笔者无意去责备死者,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审视与反思背后,呼唤批评的艺术走上前台。
有人说,造成这个悲剧的首要原因是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和名声,造成部分老师管教严苛,常常只看结果不论方法,让师生关系受损,矛盾暗生。也有人说,学生心理不健康,消极情绪得不到宣泄,积少成多,以致酿成大祸。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追求质量与利益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学生的心理出点问题,也属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小小的补充部分。作为教育影响的实施者,教师行为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特别是教师常用的“武器”——批评的艺术性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步调一致,形成合力,这固然很重要。身为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遇到顽皮或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指出缺点和错误,运用批评的方法也是经常和必要的。然而,在实践中,批评用得不好,不仅容易伤害学生,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事与愿违。人们不禁要问,批评的艺术究竟在哪里? 应该说,批评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善于批评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就性质而言,笔者认为,批评可以分为刚性批评与柔性批评两种。相对而言,笔者比较青睐柔性批评,只要艺术地运用,这种和风细雨式的批评也可见奇效。
在这里,笔者给柔性批评开三剂药方。
其一,真情实意的爱心是批评教育的粘合剂。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才会渐渐消除戒备和畏惧心理,从而敞开思想的闸门,与老师交流,使批评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一要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可亲,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撞。二要实事求是,允许分辩,不要让学生被动挨训。三要把握分寸,区别对待,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性格倔强者宜良药苦口,绵里藏针;性情孤僻者应点到为止,促其自省;对早恋、偷盗等影响名声的错误,应注意保密,让其自省自重。
其二,热情诚恳的语言是批评教育的润滑剂。批评教育的过程是教师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深厚的感情教育与感化学生的过程。学生接受批评主要是从教师的语言和神态上体察和领会,声色俱厉的说教、疾风暴雨的训斥,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笔者的一名学生因受家庭破裂的影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打算辍学,随父打工。找他谈话时,他“破罐子破摔”,做好了挨批的准备,显得若无其事。笔者并没有正面批评他,侧面迂回地对他的家庭与生活处境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与同情。笔者真诚地对他说:“困难和挫折是人生成长的良药,相信你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希望你正视现实,勇敢地接受生活的考验,我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听着听着,他眼角渐渐红了,内心触动很大。后来这个学生奋发图强,学习勤奋刻苦,高中毕业顺利考上了一所省城的大学。
其三,留心观察的“善后”是批评教育的稳定剂。“善后”工作是指要细心观察批评教育后学生的表现,对已改正缺点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表扬与鼓励,对没改正或改正不明显的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思想教育新的切入点。比如有时当众批评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实际效果不佳,事后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换意见,看批评符不符合事实,有什么不对。如果教师确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勇于自责,向学生表示歉意。这种人性化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是一种心灵的抚慰,能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简单、训斥式的批评容易,但要营造批评艺术的土壤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让党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师者,在常修为师之德、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学会批评的教育艺术,使之行之有效,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本网评论员 刘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