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特困生应剔除“品学兼优”标签
(刘清炎)时下,说到资助特困学生,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经常会出现“品学兼优”或“优秀”之类的文字,似乎特困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品学兼优,好像不优秀的特困学生就不该在接受救助的行业。实际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特困学生的义举在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非品学兼优不可的附加条件。他们尽力献上一份爱心,希望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期待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保证所有的特困学生都品学兼优。相反,经济窘迫,生活困顿,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或多或少产生着影响。与普通学生一样,特困生中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品学不端的孩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的特困生,心态是不同的,但都有一个共性:比较敏感而脆弱。这就使得特困生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帮助,在精神上、心理上更需要理解、支持和鼓励。难道我们今天资助特困生反倒要挑挑拣拣、择优而赠?
看来要想使真正的特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获得关爱,学校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对特困生的资助应跳出单一模式,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资助体系。对特困生来说,仅有学校的资助显然不够,因此应建立社会资助体系,号召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在贫困生的认定上准确无误,防止非贫困生享受特困生资助,要让宝贵的资金用在特困生身上。同时,学校在奖学金的受奖面上要给予适当倾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措施照顾特困生,确保他们不至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学业。